第(1/3)页 翌日,早朝。 当今天子不是一个热衷于开朝会的皇帝,这是百官们共知的事情。 按照大汉惯例,朝会五日一开。 但到了刘协这里却变成了十日一开,甚至有时候直接不开,让百官将大小事送呈到宣室。 对于天子的这种懒政的行为,百官们自然是有意见的,此前有许多大臣不停地上书谏言。 对于这些谏言,天子表示全部接受,而且赞扬他们敢于直谏,但就是不改。 次数多了,百官们也就慢慢接受了。 毕竟当今天子确实英明神武,即便不怎么开朝会,依然能够洞悉政事,而且把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当然,所有人都明白,这其中大部分的功劳都在于那些每日在宣室殿处理政务的大臣身上。 那些大臣虽然官职高低不一,大部分人甚至连九卿都不是,但却有资格在宣室殿帮助天子处理政务。 这一权利让不少大臣都为之眼红,但又无法跻身其中,只能干瞪眼。 今日是近两个月以来第一次朝会,虽然已经过了寅时,但仍有许多大臣没到承明殿。 大臣们来得这么晚的原因也很简单,天子从来不会准时上朝,往往比他们要更晚,来早了也是站着干等。 果不其然,直到卯时左右,所有大臣们都到齐了后,刘协才姗姗来迟。 “诸位爱卿来得倒是够早的。” 刘协走到龙椅上落座,接受了百官朝拜后,才笑着说道。 百官闻言嘴角都忍不住一抽。 他们来得还早?都已经日上三竿了! 分明是你来得太晚了! 孔融上前说道:“陛下,如今天下刚定,百废待兴,您身为天子,不可倦怠国事啊。” “您久不上朝,让大司徒、大司空以及御史中丞他们处理政务,如此下去如何能行?” “还请陛下多多专注于政事。” 刘协闻言露出严肃认真的神色,点头道:“大长秋教训得是,朕记住了。” 孔融叹了口气,心中无奈。 每次有人谏言天子都是这一套说辞,表面虚心采纳,实际上根本不改。 累了。 就在群臣以为天子又要跟往常一样说出“有事启奏,无事退朝”时,刘协却说出了另外一番令他们感到意外的话。 “朕这段时日来也在反思,朝廷大事关乎国家民生,朕身为天子,实在不该如此懈怠。” 刘协露出自责之色,同时又说道:“但人力有时穷,朕精力有限,让大司徒他们协助朕处理政务也是无奈之举。” “不过这到底不符合朝廷礼制,所以朕欲改制,以便更好、更快地处理政事。” 刘协的话令所有大臣都是一愣。 改制? 没等众人反应过来,刘协便道:“朕欲创办内阁,设七位大学士。” “朝中大小事务皆上呈内阁,由诸位大学士进行审阅以及批示,然后再由朕来裁决。” 刘协将自己的想法原原本本道了出来。 内阁制度是明朝创立的,这是一项相当超前的管理制度,对管理国家而言有着很大的优势。 刘协很早之前就有创立内阁的想法,只不过这不是随便就能决定的,所以他一直在为此做准备。 这么长时间以来,他让诸葛亮、郭嘉、贾诩、司马懿等人从开始的参议政事,再到后来直接负责处理批阅奏折,就是在慢慢把权力下放。 直到现在,文武百官们已经差不多接受了让大臣处理政务的行为,正是他提出改制的好时机。 “陛下,这、这万万不可啊!” 孔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随后焦急地开口道:“天子乃一国之君,国家大事,岂能全部交由臣子处理?” “如此,如此怕是……” 他没敢把后面的话说出来,天子把权力下放,极容易导致臣子专权! 当初十常侍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孔融话没说完,崔琰便站了出来,摇头道:“大长秋此言差矣,身为臣子,辅佐天子乃是分内之事。” “所谓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贤臣,不亡其国。满朝文武皆是贤臣良臣,陛下创立内阁、让我等臣子辅佐处理政务也是为了大汉天下,又有何不妥?” “臣以为这内阁制善,大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