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95章 面圣上奏兴学疏-《大秦嫡长孙,打造万世强秦!》


    第(2/3)页

    扶苏连续把奏折看了三遍,还意犹未尽。

    “皇儿与诸位爱卿皆是良才也!”

    利苍拱手道:“此疏乃太子首发,草民除了为教学之所观测风水之外,其中方略不曾参与。陛下若无要事,草民便先告退。”

    扶苏从御案站了起来,边走边吩咐:“来日再召先生前来相叙,韩谈,送送先生。”

    “诺。”

    利苍识趣退下之后,接下来就是扶苏和嬴长生的主场了。

    “皇儿这道奏疏虽全,但朕尚有诸多疑问,还需皇儿再细细讲来。”

    嬴长生在跟陈平拟奏折的时候,还没写完扶苏就派人前来传见。

    因此,也只能先匆匆结尾,剩下的内容,就由嬴长生当面口述给扶苏。

    奏疏的内容大致提出教学制度改革、教学等级、教学科目,以及科举考核。

    教学改革就是把全国的教育机构以国、郡、县、乡、亭为五个等级的单位普及,全部由官府掌控,民间禁止办私学。

    当然,这项制度不能立刻实施,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便是以东宫辖区作为试点,先在那里建一所学校,并招募当地七岁的孩童入学。

    反正这个年龄段,成家立业太早,下地干活又没力气,倒不如来上学。

    如果学子们能在一年之内,第一学期的及格率能达到七成,那么嬴长生就有信心继续发展教育事业。

    毕竟这套教学系统对秦朝来说,太过超前了,古人能不能适应,嬴长生也不知道?

    教学等级,即是学子从七岁开始到二十五岁这么一个学业阶段,共分为蒙馆、学堂、学宫、太学、国子监,这六个阶段。

    设立亭级蒙馆,学期六年。汉代把蒙馆列为私学,亦称蒙学,类似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改“学室”为乡级学堂,学期三年。到了汉代,巴蜀文翁才创办“文翁石室”,司马相如曾经是该所“学室”的学生,也是华夏历史最悠久的一所中学。

    把学宫列为“县级学宫”,类似后世的高中,学期也是三年。如果大秦将来收复齐地,将把临淄现有的“稷下学宫”晋为太学,这样也照顾了大部分齐国博士的脸面。

    太学就是“州郡级”以上的存在了,但是以当今的天下,文盲率还是相当高,也不可做到每个郡一所太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