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嘉祐二年礼部贡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等科,共录取七百七十八人,其中进士科有三百八十九人。(正史一共是777人,进士科是388人) 贡举名单出来后,一时舆论哗然,风波骤起。 因为录取的基本上都是苏轼、苏辙、曾巩等“无名之辈”,那些考前高中呼声较高的国子监和太学学子们十有八九都落榜了。 本朝景祐至嘉祐年间,国子监和太学学子之间流行一种怪诞诋讪、流荡猥烦的文风,文章晦涩难懂、难以卒读,被翰林学士张方平概括为“太学体”。 这种“太学体”发祥于庆历新政期间,在往届的贡举中擅长“太学体”文风的举子录取比例很高,因此国子监和太学学子竞相趋习。 但欧阳修是何许人也,早就看不惯这种求新尚奇的科场文风,这次逮到机会肯定要好好地动一下手术,纠正一番。 所以此次贡举,国子监和太学中“一时以怪僻知名在高等者”尽数黜落 。 能进国子监和太学的,基本上都是有背景的,如何能忍下这口气,于是聚众在路上,堵去上朝的欧阳修,把欧阳修骂得是狗血喷头,甚至还有人往他家里塞《祭欧阳修文》,咒他死掉。 这件事是目前汴京的热点新闻之一,是无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过这上面还有一个头版头条——赵世安的贡举文章又火了! 在文曲星天赋光环的加持下,每一篇应试文章都是千古佳作! 文辞华丽优美不说,还切中时要,言之有物,其中一篇关于国朝财政改革的《财赋论》,更是让政事堂和三司等核心部门连开了好几天的御前会议,可见其文之实用! 据小道消息透露,三司部门经过初步核算,文章中的措施要是实施下去,可以让国朝收入增加两成。 而且对最下层的普通民众基本没有影响,堪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是一等一的谋国之文! 虽然殿试要在农历三月初五开考,但汴京所有人都知道,今年的状元花落谁家! ... 农历三月初一上午,盛家,葳蕤轩。 大娘子王若弗正在招待自己的亲姐姐王若与(康姨母)和外甥女康允儿,盛华兰、盛如兰、盛明兰作陪。 康姨母看着妹妹王若弗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的样子,表面平静,心里嫉妒得都快发疯了。 未出嫁前,她是王家最受宠的女儿,从小跟在父母身边,而妹妹王若弗是被经商的叔父养大的,样样都比不得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