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如朱元璋的六世孙吴江王朱勋淯,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五,他的生母本来是妾,是后来扶正为郡王妃的。 结果老五朱勋淯继位了王位。(原王妃薨而无嗣) 这是妥妥的按照继妃的儿子是嫡子的标准来继承的。 但到了秦藩的永寿王家,结果又变了。 同样是正妃汤氏并无子嗣,宫人张氏生长子朱惟燿,内助邵氏生第六子朱惟燱。 当永寿王在世之时,庶长子朱惟燿封镇国将军。 哥几个都是庶子,按照无嫡立长,如果没有意外,这位庶长子就是下一任永寿王。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这位庶长子太不争气了,居然死在他爹前面。 然后邵氏在正妃汤氏去世后被提拔为永寿王继妃,也就是老六的生母。 永寿王死后,应该是继妃的儿子老六继承王位吧? 结果却不是! 早逝的庶长子一家不同意,坚持要庶长子的大儿子继位,也就是庶长孙。 情况和朱标的情况类似,不同的是,人家朱标是嫡长子,而永寿王的大儿子是庶长子。 事情捅到朝廷,当时的礼部尚书是严嵩,判了庶长孙继承郡王爵位。 可永寿王府不让,加上有御史告严嵩收取贿赂,偏向永寿王长孙。 这事一耽搁就是八年。 邵氏认为自己既然是继妃,儿子老六自然是嫡子,并且援引潞州沈王府吴江王的袭封的例子作为证据。 也就是上面的例子。 可结果还是严嵩说的,长孙继承永寿王爵位。 当然,其中夹杂着激烈的党争。 以严嵩的势力,很容易拿捏小小郡王府。 在大明,皇室关于此类继承权的纠纷还有好几个。 说白了就是继妃的儿子是否是嫡子,没有个准确的说法。 你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看谁的关系更硬? 现在这种事摊到朱允熥身上,确实难搞。 毕竟他是当事人,话语权在老朱那里,自己又不能如何如何的讲大道理。 讲道理,你能讲过那群文官? “爷爷,您的意思是?”朱允熥试探性地问。 朱元璋只是笑笑:“俺表面看起来是个说一不二的独裁者,可实际上并非如此,俺更喜欢听取大家的意见。” 真的么,你别骗我......朱允熥静听下文。 “这样吧,让在京所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投票,由吏部统计。” “?” 朱允熥傻了,这是什么骚操作? 这不明摆着向着朱允炆? 不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