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祖孙相见-《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第(2/3)页

    半年不见,朱元璋苍老了许多,身上裹着袍子。

    “你这小子,真不让人省心。”

    “孙儿让爷爷担心了。”

    寒风灌入大殿,朱元璋紧了紧身上的袍子:“这次有何收获?”

    内侍忙将殿门关上。

    朱允熥回道:“读书万卷不如行万里路,孙儿感触颇多。”

    接过宦官提来的绣墩,朱允熥挨着老朱身旁坐下,侃侃而谈,细说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朱元璋的心情很好,认真听着,不时追问几句。

    朱允熥又提到了各地人口失衡,主张继续移民。

    他建议从山西往陕西移民。

    朱元璋表示支持。

    劳动力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土地大片荒芜。

    大明立国后,朱元璋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曾经采取过移民政策。

    从洪武三年开始,朝廷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只因山西人多。

    元末中原地区大闹灾荒战乱之时,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那里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可终因地势险要而屡攻不下。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山西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

    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

    想要征讨西域,陕西的人口是硬伤。

    从临近的山西移民,最好不过了。

    毕竟人口最多的直隶和浙江,路途遥远,更为困难,万一迁徙路上感染疾病等情况......

    祖孙二人讨论完移民,朱元璋问:“你的叔叔们如何?”

    “叔叔们很好,守边艰辛,孙儿都看在眼里。”

    朱允熥回道......不能说叔叔们坏话。

    朱元璋颇感意外。

    他还以为这孙子会大倒苦水,毕竟老二和老三做的很过分。

    朱元璋又道:“秦王的事......”

    秦王朱樉不仅无视皇太孙,还僭越睡五爪龙床,给宠爱的次妃穿皇后袍服。

    完全就是个混账!

    朱允熥忙道:“二叔也是受了邓氏蒙蔽,孙儿已经惩罚了邓氏,望爷爷莫要怪罪。”

    好小子,出去一圈成熟了。

    他又问:“那晋王......”

    朱允熥道:“三叔在军中威望极高,值得孙儿学习。”

    “高個屁!”

    朱元璋一拍龙案,与方才的态度截然不同,他怒道:“那混账东西见死不救,连亲侄子都不顾,他那晋王也别当了,明日俺就将他贬为庶人!

    明日?为什么不是今日呢?

    朱允熥安慰道:“爷爷息怒,三叔或许有苦难言,孙儿不怪他,您就饶了他这一次吧!”

    这一招叫以德报怨。

    朱元璋十分满意,但表面依旧严肃:“饶了他?不可能!必须处置!”

    如果朱允熥在塞北出了事,朱元璋必然会收拾了晋王朱棡。

    轻则贬为庶人,重则如他所说那般,亲手砍了。

    但现在朱允熥非但没事,还在塞北露了一手。

    这让朱元璋十分高兴,对晋王的处置准备从轻发落。

    毕竟老三的位置太重要了,且很有能力。

    由朱棡坐镇山西,朱元璋很放心。

    换了别的皇子坐镇山西,断然没有这种效果。

    然而绝不能委屈了宝贝孙子,朱元璋必须要做出表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