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明常务副皇帝-《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第(3/3)页

    相反,懒政大概率会被架空。

    自从朱允熥在京师推行考成法,各部官员越发积极。

    原本都察院的御史们只知道喷人。

    现在也绞尽脑汁,为国献策。

    朱允熥随手翻看一本奏章,便是都察院御史的陈奏。

    监察御史裴承祖的上奏:“平越、龙里、新添、都匀等卫,平浪等长官司诸种苗蛮,不知王化,宜设儒学,使知诗书。”

    意见很有建设性。

    几个地方都在贵州地区,大明目前对贵州的管理有待加强。

    朱允熥往前翻了翻,找到一道类似奏疏。

    是户部知印张水清的上疏:“云南、四川诸处,边夷之地,民皆啰啰,朝廷与以世袭土官,于三纲五常之道,懵然不知,宜设学校,以教其子弟。”

    说的都是对西南地区的教化问题。

    这也正是朱允熥接下来想要推行的。

    如岭北大都护府那样,边疆地区想要进行长久的治理,必须进行教化。

    教育工作要跟上。

    朱元璋是位十分注重文化教育的帝王。

    明初的社会,在经历元末战火之后,能够获得幸存的,大都是一些奸诈狡猾之徒。

    那些老实善良的人,早已在历史的变动中,成为了枯骨。

    为了改正民风,教化百姓,并加强对王朝统治的巩固,朱元璋进行一场全民化教育普及。

    其中的教育机构,统称为申明亭,意为开导百姓,以尊教化。

    政令一出,明朝所管辖的村庄内,纷纷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申明亭。

    在这里,明朝皇帝所颁布的政令与旨意,都得到了良好的学习与传播。

    这是针对成年人的。

    教育从娃娃抓起,朱元璋深知这个道理,他下令在全国各府、州、县皆立社学,让老百姓的孩子读得起书。

    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十五岁以下之幼童。

    教育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

    明朝的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体系。

    同时,社学服务儒学,为科举选拔人才。

    如今大明的教育工作很成功,穷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学。

    但在西南边疆地区的教育,几乎没有。

    因为此前历朝历代,就没有在云、贵、川三地搞教育的。

    别说搞教育了,就是治理发展,也几乎不存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