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贡院大门外的高墙前,墙上贴着一排黄榜告示。 开端写着“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会试告示”的字样。 告示前站满了应考的举子,他们一个个像是伸长了脖子的鹅,聚精会神仰头看着告文,生怕错过一個字。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参加会试。 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五级: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通过地方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十里八乡的知识分子。 童生参加地方府、州举行的院试,录取后成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享受一定特权。 秀才往上是举人,需要前往各省的省城参加乡试。 乡试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中了就是举人,地位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十里八乡的地主士绅们抢着上门送福利。 不过朝廷对各省乡试产生的举人有名额限制,一般是按照各省的人口,名额少则几十个,多则一百几十个。 总而言之,三年一次的乡试,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 乡试是科举中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一关。 中举人后就有资格做官。 也仅仅是有资格。 官场上一个萝卜一个坑,上面的官老爷不退休,哪来的机会? 很多举人一辈子都没机会当官,哪怕是七八品的小吏。 他们巴不得当官的早点死。 所以大多举人选择继续考,参加最后一级考试,会试! 会试金榜题名后成为贡士,紧接着就是殿试,由皇帝亲自面试,然后赐进士出身,直接当官。 成为进士后,外放地方为官,少说都是七品知县起步。 一二甲的进士,在翰林院镀金两三年后,再外放地方,能当知府。 举人和进士的地位,天差地别! 此时贡院前,围着告示的都是举人。 他们有的第一次来参加会试,十分紧张。 有的则是考了不知多少次,头已花白一片。 看着皇榜,竟激动的泪流满面,虽然还没开考。 大明全国六千万人,能走到会试这一步的,只有一千多人,妥妥的万里挑一! 他们骄傲! 一个青年举子声调很高,旁若无人地说话了:“黄榜告示有什么好看的,又不是金榜,张兄弟咱们去喝酒吧。” 众举子一齐把目光转向了这人。 正是那位富家公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