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束水攻沙?” 萧荀看着眼前的薛牧,好奇的问道:“何为束水攻沙?” 薛牧知道,“束水攻沙”治河之策的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者是明朝的潘季驯。 他便解释着:“一些河流,如果沙子众多,装上一斗河水,沙子能到六成,如果到秋天的时候,雨水泛滥,甚至还能到八成,用两成的水去运输八成的沙,如果水流不够快的话,那么沙子一定会沉底。” 萧荀听后,他便点点头:“确实如此,沧州的河大多以河沙的黄河为主。” 他随后看向薛牧:“那你所说的束水攻沙,是什么?” 薛牧回答:“就是人为收紧河道,利用水的冲力,冲击河床底部泥沙,从而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不过只能适用于流量较大的河流。” 萧清月这时好奇道:“如果收紧河道的话,然后再利用水的冲力冲击,那岂不是两岸的百姓有危险?” “所以还得加固两岸的堤坝,与此同时,开凿分流,减少主河流的风险。”薛牧补充着。 他随后问着萧荀:“是哪一个地方闹水灾了。” “沧州,你可知道?”萧荀问着。 薛牧摇摇头:“虽说我不知道沧州的具体位置,但是可以根据上游,以及南北的情况,因地制宜,如果北边有出现缺水的情况,那么可以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萧荀听到这个新词后,越发的惊讶。 薛牧听到他那震惊的语气,心想着这倒也不出奇。 毕竟,南水北调这个方案可是伟大的教员提出来的。 现在用在这儿,也算是大材小用了。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薛牧解释着。 听到这话,萧荀立即走进房间里。 萧清月看到自己的爹爹似乎眉头都舒展开来了,也就意味着问题解决了。 她看着薛牧兴奋道:“薛公子,你真的是太厉害了,没想到伱还精通水患的方法。” 薛牧尴尬的笑了笑:“其实这些都是先人们的想法,我只是借用罢了。” “薛公子,您太谦虚了,我想束水攻沙,南水北调这些法子,应该没有人能用过。”萧清月随后拉着他:“我们就不打扰爹爹了,你随我进房,继续教我吧。” “好。” 薛牧也没想到,这一回生二回熟的。 萧清月竟然还主动拉着他的手了。 倒也不像老夫子的千金。 毕竟在他印象里,能够当上国子监的老先生,肯定都是迂腐难以变通的。 没想到,他女儿却是如此开放。 关上门,萧清月随即坐在他的面前,兴奋的说道:“公子,今日我们要学什么?” “你想学什么?”薛牧反问道。 萧清月想了想,解释着:“要不,您再给我讲讲关于如何治理水患的事吧。” “其实不同的地方,治水的方法不一样,你先和我说说沧州的地理位置,这样一来,我也能够多了解一些。” “好,是这样的,这沧州地处位置较低,有一条主河流,名叫浈江,在这浈江附近,居住了不少的居民,他们大多也都捕鱼为生,可以说这浈江养活了不少人,但这江有利也有弊,时常会因为下雨频发,导致决堤,许多灾民一时间无家可归” 与此同时。 宫殿内,赵若璃正想着沧州的治水方法。 她看着大庆的地图,将沧州的位置画了一个圈。 随后观察着周围的地形。 不多时,她便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几个字。 【利用浈江的水,让河床降低,把沙子冲走,修护两岸的堤坝。】 一旁的婢女晴儿给她递上了一杯水,提醒道:“长公主殿下,您该喝水了。” 赵若璃点点头。 晴儿这时问道:“长公主殿下,您这是在想沧州的水患方法吗?” 赵若璃回答着:“是的,这沧州水患近两年来越来越频繁,必须得找一个根本方法,才能彻底整治这水患之灾。” 晴儿看着纸上写的字,好奇的问了起来:“长公主殿下,这水还能冲沙吗?” “只要水流够急湍,那就可以。”赵若璃解释道。 晴儿感慨了一句:“长公主殿下果然聪慧过人,既然能够想出如此新颖的治水方法。” 赵若璃却说道:“只有这方法还不够,这仅仅治标不治本,和我那两个侄儿的办法差不多,陛下不会满意的。” 说着,她便把目光再一次看向地图。 看着看着,她忽然问了一句:“晴儿,我记得你的家乡是宁州是吧。” “是的,长公主殿下。” “经常闹旱灾?” “自打晴儿记事开始,好像确实闹过几次旱灾。” 赵若璃眼睛微微一亮,随后和他说道:“你等会去一趟工部,让工部的人把宁州这几年的天灾记录,拿给本宫看一下。” “是,长公主殿下。” 晴儿正准备离开。 这时,门口的婢女走了进来:“长公主殿下,国子监萧祭酒,萧大人请求觐见。” 赵若璃倒是好奇萧荀这个时间来所谓何事? 她便点点头:“让萧先生进来吧。” 很快,萧荀便走了进来。 早在刚刚,他写了一个折子后,便立刻进了皇宫。 来到长公主的寝殿内,他双手奉上,说道:“长公主殿下。” 此时的赵若璃有些惊讶。 她问道:“先生,您已经找到治理沧州水患的方法了?” “正是。”萧荀应着。 赵若璃便看向晴儿,让她把折子拿上来。 能打开折子一看,身后的晴儿有些惊讶道:“长公主殿下,萧大人和您想的一样,也是用水冲沙。” 赵若璃点点头,看着折子上的内容。 【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有沙面,止见其高。 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有河底,止见其卑。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 【此为束水冲沙之法。】 看完后,赵若璃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 不过她看向萧荀,欣慰道:“先生,这方法倒是奇特,我刚刚也在想这个。” 萧荀乐呵着:“看来长公主殿下才思敏捷,一下子就想到了如何治水了。” “但是,这种束水冲沙法,可以说治标不治本,倘若哪一天,河床的沙堆的越来越多,那岂不是两岸的堤坝修得越来越高了?”赵若璃反问着。 萧荀这时拿出了第二个折子:“长公主殿下,这是另一个治水方法。” 晴儿随即下去把折子拿上来。 赵若璃看着折子上的内容,当她看到南水北调这四个字时,眉头稍稍挑了挑。 因为在此之前,她便注意到沧州的北边,就是此前闹旱灾的宁州。 如果把沧州的水,调到宁州去。 一来可以分开一些沧州的主河流。 二来宁州也就减少了旱灾的可能性。 可以说一石二鸟了。 赵若璃看着这折子上的内容,感慨着:“没想到萧先生能够想出如此新颖的想法。” 萧荀这时却说道:“其实这方法并不是老臣想的。” “噢?”赵若璃有些好奇:“难不成是清月?” “也不是。”萧荀尴尬的笑了笑:“其实是清月的教书先生。” 赵若璃听后有些惊讶,她接着问道:“就是那日,我在房门口看到的那位公子是吗?” “正是。”萧荀回答:“今日他来府上,准备教月儿,而清月见我正想着这治理沧州水患之事,于是便去讨教,而这两个方法也都是清月的教书先生提出的。” 他也有些尴尬的惭愧道:“没想到,我这教书几十载,连一个年轻人都不如。” 赵若璃连忙安慰着:“先生不必自责,这不正是恰恰说明了我们大庆人才济济,一辈接着一辈吗?” 萧荀听后,也乐呵的点点头:“确实。” 赵若璃随后问道:“清月的教书先生姓甚名谁,先生可知?” “名叫薛牧。” “薛牧.” 赵若璃不由得念了一声。 她看向萧荀:“这事你先暂且不用和他说,待日后我会好好感激他。” “是,长公主殿下,那老臣就先行告退了。” “晴儿,送萧老先生。” “是,长公主殿下。。” 没过多久,萧荀便离开了寝宫。 晴儿也重新回到了赵若璃的身旁。 这时,赵若璃说了一句:“晴儿,去找一下蒙挚将军,让他查一下这个叫薛牧的人。” “是,长公主殿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