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袁崇焕道,“打海战的这两个国家,是英国和西班牙罢?” 朱梅道,“具体那洋名我也说不清楚,反正其中有一个国家当时是女主当政。” 袁崇焕心想,那指的确实就是发生在万历年间的“英西海战”了。 装备了大量佛郎机炮的西班牙战舰败给了几乎全装备了新型前膛加农炮的英军战舰。 所谓“女主当政”,大概就是伊丽莎白一世。 袁崇焕又问道,“那为何佛郎机容易炸呢?” 左辅道,“因为漏气嘛,这火炮用的铁管它不严实。” 袁崇焕一下子懂了,说白了就是金属冶炼技术还没发展到位,气密性封闭不佳,后装炮的闭锁问题无法解决。 倘或要进一步提高火炮威力,就必须提高膛压,使用后端封闭的前膛炮,所以这一时期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都将前膛炮视为先进科技。 朱梅道,“本来为了防止炸膛,这炮身上头都是要加铁箍的,当年戚少保研发的虎蹲炮就加了五道铁箍,后来还增加到了七道,就是这洋人的炮传进来之后,铁箍就碍事儿了,改加装准星和准门了。” 袁崇焕点了点头,浇筑铁箍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膛压过大,导致铳炮炸裂,所以铁箍越多,铳炮就越坚固耐久。 但是这种铁箍一道道地浇筑上去也同样妨碍视野,难以瞄准,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火炮便大多不再安装铁箍,而是改为尽力改进膛管。 其一是增加膛壁厚度,增加炮膛的牢固程度。 其二则是对炮膛表面进行打磨,直到光滑,避免炮膛因各处受力不均而导致的火气四窜。 倘或炮膛光滑,火气便仅向炮口方向用力,炮膛各处受到压力小,则不易炸膛。 袁崇焕一面这样想着,一面便踱到了一处闲置的大炮旁。 他蹲下身去,朝炮管里头一看。 ——果然没有膛线。 袁崇焕悻悻地直起身,暗中叹了一口气,膛线才是枪炮的灵魂啊。 膛线是现代炮管及枪管的管膛内壁上被锻刻加工出的呈螺旋状分布的凹凸槽,可使炮弹在发射时沿着膛线作纵轴旋转,产生陀螺仪效应稳定弹道,因而能更精确的射向目标。 而晚明的火器部队不能完全转型成现代热兵器部队,只能靠冷兵器军队辅助才能发挥效用的关键就在这里。 其实以晚明的技术,早已能够制造出一批光滑的炮管,可炮膛的光滑程度对火器射击的准确度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在没有炸膛危险情况下,炮管的光滑程度影响的是弹丸的发射初速度,与准确度无关。 根据热兵器发展的历程来看,准确度差的主要原因就是炮管没有膛线,炮弹不能以旋转的方式从炮口射出。 即使炮管再光滑,弹丸和炮管内壁之间也存在缝隙,而膛线炮管的弹丸直径比炮管内径大,所以弹丸可以稳定的从枪口射出。 不过明末没有将滑膛炮顺利进化为线膛炮,倒不全因是古代中国的科技落后。 线膛炮因为膛线在发射过程中容易磨损,其报废的速度要高于滑膛炮,因此线膛炮虽然很早就被发现出来,但是直到西方侵华时仍然主要使用滑膛炮。 所以晚明即使有西学传入,但能提高火器准确度的膛线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徐敷奏见袁崇焕站在大炮旁沉思不语,便抬脚向他走去,“都这时候了,你想什么呢?” 袁崇焕朝他笑了一笑,没讲膛线的事,而是指着炮管的径口问道,“我在想,这孔洞是怎么钻出来的?” 徐敷奏立刻道,“是兵仗局的工匠钻出来的。” 袁崇焕讶异道,“这你都知道?” 徐敷奏风情万种地一笑,“当然了,兵仗局也是宦官在管的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