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明三皇子-《常安谋》
第(2/3)页
“我坐我的,甘你何事。”杨舒乐撂下着这么一句,径直的走向谢慈音。
前些年杨老夫人去世,谢慈音随着母亲去祭拜,曾与这杨舒乐有过几句话的交情,此刻人家点了她的名,她也不好驳了人家的面子,只得给来的杨舒乐挪位置。
杨舒乐才坐下,上首的长平就开口道:“今日日头太大,散了吧。”
这便是,明戳戳的打杨舒乐的脸了;一直笑着的杨舒乐终于有些面色不虞了。
“你要走,你走就是了,我们玩我们的。”杨舒乐道。
一直不发话的常嬷嬷终于开口了“杨大娘子怕是在家没学好礼仪,这主人家说散,那便是散了,谁还会恬不知耻的说再玩会儿,这话叫太妃听见,怕是要气昏去了。”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常嬷嬷将杨老太妃提出来了,还怕她杨舒乐不听话?啧啧啧,谢慈音心头感叹道。
杨家与文昌帝渊源颇深,而杨老太妃就是杨舒乐的亲姑奶奶,所以杨舒乐在面对长平一个公主时,才会十分的有底气。
先帝去时,后宫只留了两位,一位是当今天子的生母孝敬皇太后张氏,一位就是位高权重没有子嗣的娴静皇太妃杨氏。
张氏是杨老太妃跟前的婢女,得了先帝的宠幸后生下如今的皇帝,她没有根基,文昌帝能顺利登基,杨家是出了大力气的。
眼瞧拿话压住了杨舒乐,长平讥笑着起身,叫众人各回各家去。
众人朝她福礼,她连个眼神都没给,径直的走了。
“怎么没听见母亲说,你来了长安?”三人一道出园子,谢慈音出声问道。
“姑奶奶想念我与哥哥,叫我与哥哥进京来与她作伴。”杨舒乐解释道。
寒暄两句是必要的,这两句寒暄完,谢慈音就不再与她搭话了。
……
尚晨苑极大,除了方才长平举办曲水宴的晨园,还有好些园子楼阁,风景十分的好。不过眼下,谁也没有这个心思去逛风景。
出了晨园,谢慈音便朝杨舒乐告辞道:“这时辰也不早了,我与妹妹就回家去了。”
杨家在京虽有府邸,但府中无人,今日她哥哥又有应酬,她回府也是无趣,索性邀约了二人上轻音阁用膳。
“我府中无人,不如二位妹妹陪我一道去轻音阁用膳?”
谢慈音不想与她有交集,只推辞道:“母亲在府中呢,恐怕是不好。”
王钰在一旁帮腔道:“是呀,出府前姑姑叮嘱了,叫我二人一定回府用膳。”
杨舒乐与谢慈音不同,她母亲出身清河崔氏,父亲是个多情种。家中妻妾无数,却只见一个庶女,可见杨崔氏的手段。
杨舒乐自幼在后宅瞧着,受着母亲的教导,性子也十分狠厉,加上杨太妃的宠爱,瞧她连公主也不放在眼里,就只她的霸道狂妄。
她听不得二人的推辞,只上前拉着二人,道:“这有何难,我吩咐人到谢府里头同伯母说上一声就是。”
眼见推脱不掉,谢慈音无奈的瞧了王钰一眼,王钰亦是一脸无奈。
她们王家跟其它几家几乎不往来,今日瞧见了杨舒乐的做派,她是极其厌恶的,才不想和她去吃这一顿饭。奈何呀,她钳住了谢慈音,叫她也不能脱身。
第二次来轻音阁,王钰早已失了兴趣,闷闷不乐的坐着。
谢慈音知她无趣,只是当着杨舒乐的面,二人像平日一般相处多话也不好,只时不时与她说上两句。
二人的无奈与不乐均写在脸上,只是杨舒乐不在乎,她要的,不过是有个人陪自己用膳,至于那人开心与否,关她何事。
到用完了膳,杨舒乐终于没在留二人。
辞了杨舒乐,谢慈音想着,难得出来,不如再逛逛,王钰也觉着机会难得,同意了她的想法。
檀桑给二人拿了斗笠,二人带着斗笠,沿着轻音阁一路逛过去。
华灯初上,街上人渐渐多了起来,为了防止被人群冲散,王钰紧紧拉着谢慈音的袖子。
二人闲逛着,前方却突然骚动起来。
这街临近曲水,一座庞大的石桥连接两岸,好巧不巧,那骚动的源头在桥头,而闲逛的二人正处在桥中间。
几个女使迅速将二人团团围住,护着二人从另外一侧走。
桥上因这动静乱了起来,百姓们四处乱窜大叫着杀人了;一粗衣麻布的男儿横冲直撞过来,将她们几人冲散开来。
檀桑被撞倒在地,眼瞧着就要被行人踩踏,谢慈音忙扑到跟前张开手护着。
“姑娘,不必管我,你快走!”檀桑被撞开时扭伤了脚,一时爬不起来,又见谢慈音这样维护自己,顿时感动不已。
这头王钰已经被她的两个贴身女使和松墨护住了,大声呼喊着谢慈音:“阿姊,快下桥去!”
桥头的动静原是一伙刺客,蒙着面,也不知追杀的是什么人。
眼看着刺客要到桥上,谢慈音一面扶檀桑,一面朝前首的王钰催促道:“不必管我,你先走,快走。”
王钰不愿意,瞧着谢慈音扶得艰难,就要扒开前头护着的三个女使去帮她。
松墨见她不肯走,怕她出什么差错,便道:“娘子快走,我去帮姑娘。”说罢,她转身跑向了谢慈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