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 脖子下的红印?找呀找呀找声音-《我的钢琴有诈》


    第(2/3)页

    脑海里已经有了详细的方针,这一次他不再盲目,调动着每一根听觉神经仔细感受起了指下的琴弦震动。

    古朴的琴声还是如昨日的革命一开始一样,到了主题旋律的中间部分,如果按照在现代钢琴的处理,这个时候他应该会加强手臂推送力量让和弦听起来有一种更深的感觉,但是为了保证实现琴身的原始风貌,这一次他没有做任何力度上的处理。

    还是按照开篇的力度,将整个主题要演奏至结束。

    一遍下来他又尝试起第二种演奏方式,这一次他从开篇便在双臂中注入了较为强的力量,同样的在主题旋律中间的部分他依旧没有做力度上的增强变化。

    直至结束后,他又开始了第三遍的演奏。

    三遍次,他直接将力量调整到演奏月光第三乐章的强力度。

    琴声响起不过三小节音乐就没有办法听了,泛音杂乱,音准偏差等等刚才从没有出现过的问题都跳了出来。

    秦键连忙停手。

    “只是这个力度琴弦就已经受不了了。”

    如果不是亲自做了这实验,他还真不知道这台自己已经抬了十多天的琴原来如此弱不惊风。乐书吧 

    略微思考了片刻,秦键打算找到这台琴在各个音区的承重上限和下限。

    不同力量下的触键直接会影响到琴声的变化,这一点他已经向廖林君确定过。

    接着他再次分别用了悲怆第一乐章,车尔尼740的27条,斯卡拉蒂的b小调奏鸣曲来进行测试。

    这整个三首作品的测试下来,一个上午的时间就这么过去。

    午饭前,秦键通过不同力量的触键对比,不同弹指的高度演奏,甚至连同坐姿的不同豆加入到了其中。

    最后拟定出了一张小表格。

    这种表格里清晰的列出了他对于这台琴的音色测评,其中包括了它能够发出的音量范围,快速演奏时的极限反应速度,以及不同力量下它的音色变化。

    因为不知道该用一些什么样的术语,秦键的记写多以用一些他熟悉的曲目来代替。

    比如在高音区快速运指的反应速度里他是这么记写的——‘小棕色『他这10天来一直弹的这台古钢琴』的高音区快速运指的极限反应大概是三分之二的冬风练习曲的速度’

    这里的冬风练习曲的速度是他正常演奏习惯中的速度,这么记载后他就一目了然的能明确他无法在演奏中用超过这个速度的快速跑动来演奏。

    午饭结束后,他继续回到了这里。

    对照着上午的录音,他用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的方式将表格仔细的做了一个分析后,最后得到了一份很初步的数据——这架小棕色的声音数据。

    只有自己的测评让他觉得不能够完全信服,下午的后半段时间里他找来了老酒保和廖林君分别为他演奏了一套巴赫以及勃拉姆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