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5.记者会,来自波兰的动静-《我的钢琴有诈》
            
            
            
                
    第(2/3)页
    德国记者:“那么我们能否说‘评判肖邦作品的演绎’,其实是存在一个硬性固定标准的?就是您刚刚提到的波兰精神。”
    布兰哈诺:“不不,其实所谓的抓住波兰音乐的精神内涵就是接近肖邦,走近肖邦,你知道‘肖邦和他的欧洲音乐节’,其实应该更名为‘肖邦与他的世界音乐节,’因为我们一直都在寻求对肖邦的创新解读,除了今天出现的已经非常有趣的演绎版本之外,我们还想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如今,对肖邦音乐的很多新发现,其实来自远离波兰的华国、曰本等亚洲音乐家。”
    “他们的演奏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所演绎的肖邦往往都带有自己文化的根源,如果一个亚洲钢琴家来到欧洲,弹奏肖邦的乐曲,却只是尝试着模仿一种‘波兰味’,那实在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
    “一味的模仿,是对艺术的扼杀。”
    德国记者:“感谢您的解答,不过说到这一点,似乎本届大赛的预选赛阶段就出现了一个来自亚洲的年轻钢琴家,他就是用一种复刻般的模仿演绎了各个时代钢琴大家的肖邦,对此您怎么看待?”
    德国记者的话让在场不少人一时间都想到了那个前一阵在卑尔根音乐节上出尽风头的华国青年演奏家。
    片刻。
    布兰哈诺笑了笑:“那是个有趣的年轻人,我们必须得接受任何一届比赛都会有一些别致的人物出现,就像第五届的安德烈.柴可夫斯基,第十届的安杰拉休伊特,他们的出现或许让评委们头疼,但也会让本赛本身变的更加有观赏性。”
    德国记者:“那么您的意思是他的这种做法符合评委团的评判标准?”
    布兰哈诺顿了顿:“预赛的情况是这样的。
    “这个环节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只需要筛选出具备基础技术素养的选手。”
    “这个阶段出线的名额很多,能达到最低要求的演奏者都可以晋级正赛。”
    曰本记者:“拉法特先生,据调查统计近几届肖邦大赛的公开赛入围小名单中,来自亚洲的参赛者所占比重越来越多,这一届更是有34名亚洲选手晋级,首次在晋级名额中超过了欧洲,这一趋势是否说明亚洲整体的钢琴发展水平已经有了超越欧洲的势头?”
    布兰哈诺:“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但不得不承认越来越多的亚洲钢琴家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展露头脚,这是整个行业的幸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