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一顿丰盛的晚餐过后,秦键没有第一时间着急走。 他主动留下来表演小年夜节目。 节目的内容是——贝五。 临近回家的最后一件事,他想听听两个老师怎么来评价他最近以来练习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两人听过之后给出了一组争锋相对的说法。 沈清辞:“结构严密。” 廖林君:“乐章孤立。” 秦键:“这。” 一人一句,看似矛盾,可都说到了他的心里。 秦键向二人请教。 不同于听秦键的肖邦和拉赫玛尼诺夫或莫扎特。 首先这是二人第一次听秦键所演奏得贝多芬协奏曲。 就秦键的问题,他们分别站在各自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详细解答。 沈清辞所谓的结构严密是站在一个俯听全局的视角,他在聆听的过程中自动的脑补了乐队与秦键一起演奏的画面。 气势恢宏,格调优雅,他听到了秦键在二者相融过程中的收放自如。 对此他再清晰不过,秦键是用一种效仿莫扎特的手法在演奏。 这种效仿在段落衔接及分句处理中处处可见。 这在他看来是完全可行,这源于里格尔曾经给过他的指导——“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创作形式在比列上更趋向于莫扎特。” 这句话廖林君赞同,但是廖林君认为秦键的演奏没有将三个乐章进行贯穿。 “乐章之间划分僵硬。” 她没有丝毫避讳的指出秦键在处理乐章之间的连接材料时过于刻板。 可于沈清辞而言,正是这“刻板”让他觉得秦键的演奏充满了个人色彩。 而在他看来这首作品本身就充斥着贝多芬的人物形象在其中。 他赞同秦键爱你用‘效仿’莫扎特的手法来演奏贝五,但他并不提倡将莫扎特音乐的精神融入其中。 原本的问题解答也随着二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升华到了极为深奥的学术争论中。 秦键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什么都会听从老师讲解的乖乖学生,很快他也加入了讨论。 只是问题没有越辩越明。 在沈清辞坚持认为这首作品应该用一种效仿莫扎特的手法演奏时,廖林君直接抛出了胡梅尔的晚年观点。 「胡梅尔:钢琴演奏大师,声誉曾超过同时代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经在极力弱化写作形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