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章:马谡之死(1)-《真实的视角》
第(2/3)页
自然,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
在游戏中吴真实早已经体验过刘备面临的火烧七百里的绝望。
刘备的家底几乎烧得一干二净。
回到白帝城的刘备明白后悔已经来不及,整个人的情况也是每况愈下,于是就进行了托孤。
自然,环顾四周,其他人似乎都帮不上什么忙,于是,最终就只得选择诸葛亮。
诸葛亮明白,这个时候硬着头皮也得上了,虽然刘备已经把家底败光了,但是益州毕竟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而且高祖和项羽的争锋中也是败多胜少,所以诸葛亮还是最终选择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环顾四周,诸葛亮发现整个蜀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人才断层问题,除此之外,刘禅也年幼。
于是,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决断大小事务。并尝试着培养从荆州过来的子弟。
这些人中马谡就是主要的培养对象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谡成为了里面诸葛亮最为器重的对象。
这么一来,吴真实就明白了,为什么诸葛亮斩马谡的时候会流泪,为什么刘禅一直没能成长起来,毕竟诸葛亮事必躬亲的话,刘禅如何成长。
自然,一开始的几年诸葛亮正值壮年,经历旺盛,所以这么搞没有什么问题。
由于有着充足的精力,在北伐的道路上往往还能干出一些名堂来。
但是,看着一直不能成长的刘禅和断层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老的诸葛亮显得越来越忧心忡忡。
所以,只要看到比较有出息的魏国名将,诸葛亮都会尝试去劝降。
毕竟,人才紧缺的问题比想的更加厉害。
自然,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有时候也会自责上位的时候太过狠辣,没能劝住刘备当年的大动作。
但是,无论怎么想都没有用了,毕竟,蜀国在国力,教育,人才储备上已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随着赵云的老去,独当一面的人只剩下诸葛亮最不信任的魏延。
自然,魏延跟了诸葛亮30年,诸葛亮还不信任魏延,这确实是不太科学的事情。
但是,书上都说这么写的,所以这个即使感觉不科学也只能相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