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厉朝通俗演久》序-《明史通俗演义》
第(2/3)页
《清史通俗演义序》云:
择其关系最大 者 编 为 通 俗 演 义,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以之供普通社会之眼光,或亦国家思想之一助云尔。
其他几部演义的序,也体现了同样的精神。可以看出:作者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写作意图,表现得十分突出。而通读《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便可验
证他的这种写作意图,是贯彻始终的。
蔡东落的写作宗旨决定了他的写作 体 例。罗 贯中的《三国演义》在吸取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及范哗《后汉书》史料的同时,还吸取了民间艺人几百年“说三分”的艺术积累(如《三国志平话》),并运用了艺术虚构和夸张,对于三国历史来说,“七实三虚”,是一部故事性极强、又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的文学名著。而蔡东藩的写作宗旨使他不能走罗贯中的创作道路。他在《后汉通俗演义序》中说:
若罗氏所著之《三 国 志 演 义》,则 脍 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
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
在《后汉通俗演义》写三国历史的部分,便经常与罗贯中抬 杠。而 他自己在历史取材和语言表述方面的原则,则是:
事必纪实,语不求深,合正稗为一 贯,傅雅俗之相宜。
——《后汉通俗演义序》
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
——《唐史通俗演义序》
取其易知易解,一目了然,无艰僻渊深之虑。几经搜讨,几经 考证,巨政固期核实,琐录亦必求真。
——《清史通俗演义序》
鄙人之撰历史演义也有年矣,每书一出,辄受阅者欢迎,得毋以辞 从浅近,迹异虚诬,就令草草不工,而于通俗之本旨,固尚不相悖者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