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我力能扛鼎》


    第(2/3)页

    唐荼荼不想告人黑状,找了个比较稳妥的说法:“交流比较费事。”

    晏少昰道:“工部能人不少,却多是偏才,成名的匠人照旧是匠人头脑,主事官要的是做官的头脑。”

    唐荼荼只呆了两天,却能把他话里意思理解得七七八八。

    工部是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的大衙门。如裴先生这样的舆图大师,只挂了个五品郎中衔,还是虚挂,舆图院正儿八经管事的不是他。而工部所有主事官都是玲珑人物,楔子一样嵌在每一个需要统筹的地方,成为上情下达的关节。

    搞研究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看见机器两眼抓瞎,偏偏总还好奇问问你“转这个轴是做什么,放这么些个齿轮干什么”。

    唐荼荼认认真真给他们讲解完了,主事官们听不懂,却会端出上官和长辈的架势,故作深沉点评两句。

    问来问去,实在耽误工夫。

    晏少昰忽道:“你那木头机器,别逞工炫巧,踏踏实实做。”

    逞工炫巧不是什么好词,是炫耀工巧的意思,唐荼荼张嘴要反驳,谁知他话风一转。

    “做得简单点,我父皇也能看明白道理,不用你累死累活地琢磨。”

    “……噢。”唐荼荼又管不住自己的嘴角了。

    他二人踱步到了景山门口,两辆马车一前一后停着,唐家的车夫频频回头张望,明显是着急送小姐回家,怕回去晚了吃挂落。

    “我得赶着回去吃饭了,殿下也早点回去罢。”唐荼荼不敢多留,与他道别上了车。

    二殿下又“嗯”一声,一晚上拢共说了六句话。

    马车辘辘走出一截路,唐荼荼掐着脉搏数了数,意识里的秒表滴答滴答数了六十个数。

    她们那时代流行一个说法,说人心动时的时候,心率会提高20%左右,呼吸变浅短。唐荼荼平时心率偏快,一向80出点头,如果真的……应该提高到100左右。

    她一心二用,手摁脉搏,默念秒数。

    70、80、85……

    数到了87,再上不去了。

    唐荼荼安心了,从这突如其来的矫情里脱离出来,掀帘回头望了望。

    果然,园子门口已经瞧不着人了。

    知骥楼,坐落在城北的金城、醴泉二坊之间。

    “醴”有薄酒之意。这两座坊在临都山左麓,山上的永定渠一路穿林淌石,到了山脚,泉水味道甘甜如薄酒。

    正正好的,与文人墨客那点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相合。

    这两座坊,跟城东的圃田泽地形相仿,隔着一座巍峨的皇城遥遥相望,同为人间销金窟,分不出哪个地方更烧钱。

    两座坊中,汇集了无数草堂茅舍、茶馆雅集,书生也分家境,世家豪奢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置地,栽竹林、种桃花,盖起一座座茅屋来,学各路诗圣贤隐居山林。

    实则出门直走二里地,就是西市,他们忽悠自己忽悠得挺开心。

    唐荼荼坐着马车,一路往泉水上游走。

    道两旁多的是篱笆院子,各种建得畸零怪状的草屋,乍看都是危房建筑——黄泥墙、茅草顶,高粱杆做的篱笆墙歪歪斜斜,吹口风就会倒似的。

    其实仔细一瞧,人家这是砖瓦墙外边抹黄泥、瓦片房顶上头再铺乱茅草、歪斜得快要倒的篱笆墙中都有竹架撑着,营造出物景交融的韵致来。

    说到底,吃饱了撑的。

    唐荼荼笑不停当。

    知骥楼荟萃南北英才,楼前左右各张了两幅大红榜,四个榜分别是经学榜、论辩榜、杂学榜,还有一个精武榜,每榜上十人。

    唐荼荼大致扫了一眼。经学说的是诸子百家经典,论辩大概是比辩论口才的,杂学里头有农工商各种学问家,精武榜是比武的。

    太子选士的本事可见一斑。

    榜上头有几个名字,瞧着眼熟,唐荼荼想起来,这几个是乡试公榜时她在学台看到过的名儿,原来也被笼络到知骥楼了。

    “小唐大人!这儿!”

    有两位中年人迎上来,穿着挺拔的公服,一个张嘴自报家门:“下官詹事府主簿张偆,奉太子殿下命来的。”

    唐荼荼:“您二位客气了。”

    詹事府,算是半只脚迈进皇家的专府,主要负责太子和宫里皇子的训导教诫事宜。等太子年岁渐长,教诫不了的时候,就成了给太子办琐事的老妈子。

    另一位先生不说话,生了一双利眼,大概是太子身边得力的管事。

    这二位早早在门口候着了,唐荼荼抱着自己的放映机雏形下车,侧手边的詹事要给她拿,唐荼荼没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