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四章 至死是少年-《出鞘》


    第(3/3)页

    再后来,又觉得共情其实就是最初自己的那份“以为”。

    无关对错,你所认可的,所愿意认可的,便是“对”。

    有人所认为的“对”,是吃喝玩乐嫖赌。

    有人所认为的“对”,是快意恩仇爱憎分明。

    有人所认为的“对”,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仁义慈悲。

    有人所认为的“对”,是他人如何我便如何的人云亦云,人行亦行。

    重点不在乎于他人如何“以为”,只在于我们自己如何“以为”。

    所以李子衿,在走过了千山万水,在度过了“千年岁月”,在经历了这一切生离死别过后,重新认为自己少年时的认为,便是对的。

    人生是段旅程,所见所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着我们。

    可每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也许都会经历三个过程。

    第一次,是那看山是山的初见,在这个境界,我们蒙昧,我们单纯地认为事情正如它表现的一般。

    第二次,是看山不是山的思考和存疑,在此境界,我们苦苦寻觅世间万物的“真相”,想要揭开世界的面纱,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疑惑,世界好似只是一个虚幻的泡影,我们开始认识到事情的表象之下,还有隐藏的本质。所以迷茫。

    第三次,是看山又是山的接纳或被接纳,在此境界,我们不再盲目地相信一切表象,我们也不再钻牛角尖一般地探索本质,我们只是简单纯粹地拥抱世界。知晓了表象有表象存在的理由,本质也有本质存在的理由。世界并非非黑即白,并非善恶分明,并非邪不压正。

    李子衿是如此,扶摇天下的其他人,亦是如此。

    就好像人生必经的三次成长。

    第一次,少年意气,锋芒毕露,认为任何事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

    第二次,南墙没被撞破,自己撞了个头破血流,知道了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的。

    第三次,在知晓了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之后,依然拼尽全力,不留余地,奋不顾身地去做一件事。

    所以。

    男人至死是少年。

    少年意气永不改。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