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97章 科举的前世今生-《大秦嫡长孙,打造万世强秦!》


    第(2/3)页

    好在到了隋文帝时期,他登基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

    自此,选官不问门第,布衣鱼跃龙门。

    这也是科举制度的雏形。

    科举制度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朝,终结于清朝。

    只是科举还来得及完善,隋朝就凉凉了。

    所以到了唐朝,科举才算是正式确立。

    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都是创立并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不但对当时和后世的朝代产生深远影响,因为科举制度不但是皇帝选拔人才的手段,还是瓦解贵族群体的武器。

    科举可以让朝廷绕过贵族阶层,直接从整个国家范围选拔人才。

    这对于贵族群体无异于是釜底抽薪,科举的诞生,让人才受皇帝控制,而不是受贵族掣肘。

    到了宋代,赵匡胤又对科举进行创新,第一个创新是增设了殿试环节,让选拔人才的大权最终落到皇帝手上。

    从此之后,不仅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更是在君臣之外,多了一层师生关系。

    第二个创新是把科举和当官直接挂钩。

    读书人进士及第,马上就被授予官职。

    大大调动了天下读书人的积极性。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天下学子的梦想。

    经过隋朝到宋朝的时代变迁,看重门第和血统的贵族制度逐渐消亡。

    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经过寒窗苦读选拔上来的读书人。

    自此,科举也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核心制度,虽然经过朝代更迭,让科举考试的范围和规则有所调整,但通过考试选拔高级官员的制度,就这么一直延续下来。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此厉害的科举制度,为何在清朝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901年9月,清政府实行新政,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要求改革科举。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清政府诏准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也停止。

    延续了一千三多年的科举,就用一种极其慌张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是因为科举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