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科举这项伟大制度的诞生,如果向上追溯源头的话,得从“夏商周”开始讲起。 当时采取一种“亲贵合一”的制度,君主选拔人才,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 君主根据一个人和自己血缘的远近亲疏,来决定这个人官职的高低大小。 这个官职也一种遗产,父亲去世儿子可以继承,这种能靠血缘关系形成一种稳定的纽带,到了春秋战国才有所改变。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纷争不断。 各国君主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只从贵族群体里面选拔,范围难免太窄,所以开始从民间寻找人才。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也催生了“诸子百家”的兴起。 直到西汉时期,国内政治稳定,汉武帝为了招揽人才,实行“察举制”,命令郡守寻找下辖区域的人才,定期推荐给朝廷。 不过察举制的弊端很大,先是朝廷的权贵向下施压,要求郡守推荐自己家的人。 不仅如此,当地的豪强也想进入朝廷为官,他们会动用各种关系,让举荐官通融一二。 如此一来,举荐官就很为难了,权贵和豪强都得罪不起,所以推荐人才时,只能任人摆布。 久而久之,察举制就成为专门给贵族和豪强服务的一条绿色通道。 人才库全都让这帮乱臣贼子搞臭了。 怎么办呢?改制度呗。 魏文帝就率先动手了。 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由考核官按出身、品德来考察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九品中正制其实是察举制的改良版,只不过把推荐人才的权力,从地方转移到了朝廷。 朝廷在各地专门设置选拔人才的中正官,不参与地方管理,只负责考察人才。 但是,考察的标准是什么呢? 中正官想要又快又准的预测这个人是否具备真才实干,只能从更多的维度去评价这个人。 比如这个人的身世如何,家族长辈有没有当过官、这个人的岳父是谁、为什么把女儿嫁给他。 久而久之,又变成了考察一个人的背景形态了。 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窘迫形态。 可以发现,在科举制度没正式完善之前,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一个死循环。 无论是亲贵合一,到察举制,再到九品中正制,不管采用哪种人才选拔制度,最后的结果都是贵族牢牢把持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