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如今太子朱标薨逝,文华殿成了伤心之地。 朱元璋为了避免两位皇孙触景生情,故而重开大本堂。 “先生早!” 步入大本堂,朱允熥热情地打招呼。 在他记忆中,面前的中年夫子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建文三傻”之一,黄子澄。 黄子澄名湜,字子澄,今四十二岁,翰林学士。 明初的文人都流行以字行于世,也就是以字代替其名。 黄子澄木然地点点头,态度冷淡。 显然听说了朱允熥血溅东宫的事迹。 在他看来,三殿下不是个好人! 原本朱允熥的名声就不行,这事一闹,给文官们的印象更差。 在他们眼里,仁慈的君主,才是明君。 轻言杀戮的,能是好人? “三殿下早啊!” 大本堂还有一个叫李至刚的先生,比黄子澄小几岁。 李志刚,名钢,也是以字行。 他侍奉太子朱标多年。 “见过李先生。” 朱允熥认真回礼。 “好好好!” 李志刚很客气,客气到连朱允熥都莫名其妙的。 进入宽敞明亮的大本堂,却见朱允炆已然坐在那。 像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学习委员。 “老二,这么早?” “嗯,三弟早。” 微微抬头,朱允炆拿着一卷书,爱搭不理的样子。 “呵呵。” 朱允熥找了个远离他的位置。 马和放置好学习用品,便退出了大本堂。 朱元璋是不许太监识字的,所以洪武朝不存在伴读太监。 充当伴读的人也有,他们都是公卿之嫡子,以及从民间挑选的俊秀。 这是朱元璋要求的,让他们陪跑,给太子朱标发展储备干部。 不过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现在太子都没了,皇太孙未立,自然不需要伴读。 “咦,这好像是四叔坐过的位置?” 朱允熥定睛一看,桌子上面刻着一个小小的“棣”字,旁边又有一个“雲”字。 他意味深长的笑了。 大本堂里,除了朱允熥和朱允炆两个皇孙。 后面陆陆续续又来了好几个人。 “允熥!” 一名青年面露欣喜迎面而来。 “朱桂?” 印象中,这青年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九大塞王之一。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