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官海风雨 第三十一章:议赏-《独断江山》


    第(2/3)页

    惟其如此,愈觉珍贵,但东太后倒是没想这许多,她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秦禝当初出京时,甘于自降名位的那一份忠心,现在终于可以有个补偿了。

    “王爷,头年秦禝出京的时候,你们中枢大臣上可是说过的,嗯……‘只要他在军政两端上了手,升迁转补,无非是一道谕旨的事儿’。”这句话,东太后记得很清楚,这时候提了出来,“现在打了这么大一个胜仗,那个申城知府,总该归他了吧?”

    李念凝和齐王听了,相顾莞尔,还是由齐王答话,笑着说道:“太后圣明。不过既然是打了这样大一个胜仗,那就不止是一个知府的事了。”

    “哦——”东太后明白了,高兴地说,“那该赏他个什么职位呢?”

    既然东太后已经起了头,李念凝也就不客气了,接了她的话,准备提议了:“苏州现在大半在隋匪手里,就剩下那么有数的几块小地方,其中又是以申城最重,也最大。既然秦禝是在苏州打仗,不论是人是饷,总要指挥如意,才能顺遂,我看哪,不如就……”

    “太后指示得极是!”齐王抢在前面说道,“臣以为,授秦禝苏州长史的实职,庶几可以在人财两端,均保顺遂。”

    这一下,等于将李念凝,的话头截住了,两宫太后,无不愕然。

    臣下拦住君上的话,这是极失礼的一件事,说得重一点,叫做“无人臣之礼”,因此两宫太后相顾愕然:老六这不是走到王彧的路子上去了?

    然而在齐王,亦有不得已的苦衷。西太后那句话还没说完,齐王便听出来了,她是想拿苏州交给秦禝,让他做苏州刺史。

    这件事,原本做得。其时朝廷的规矩,大抵是谁打下的地方,就归谁来管,以此激励统兵大员的斗志。而且秦禝虽然只是挂了个七品知县,到底是自三品武职的位置上迁转过去的,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立了这样的大功,没什么说不过去。

    可是千条万条,都敌不过一条。奉旨可以免跪奏对的齐王,向两位太后躬了躬身子,说道:“曾继尧的那个折子,还没有办,请两位太后明鉴。”

    齐王这一说,西太后明白了,只能将怒气咽回肚里,不言声了,东太后却还不大搞得清状况,问道:“曾继尧说什么了呀?”

    曾继尧的折子里说了很多事,不过最重要的一条,是举荐李鸿章为苏州刺史。

    曾继尧是朝廷倚为柱石的人,现在能有这样好的局面,多半是靠他。而且曾继尧是现任的两江总督,依照惯例,徽州、苏州等诸州大员的任命,总要征询他的意见。事实上,就连南方各州刺史的任用,朝廷亦多以他的意见为考量。而他若有所荐,以他的地位,朝廷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驳回的。

    这就叫做一言九鼎。

    齐王的苦衷,也就是在于此,一旦让西太后把话说出来,“君无戏言”,再要想办法去弥缝,就变成一件很麻烦的事,而且无论如何,已经着了痕迹,容易引起外面的猜测,是非必多,所以抢着把话说在了前面。

    另外一面,齐王作为辅政王,办理朝政,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不像别人把太后的权威看得特重,因此这样“君前失礼”举动,他倒也没怎么往心里去。

    李念凝知道,齐王虽然失礼,但既然已经把话说了,那么秦禝这个刺史的位置也就算是落空了。不过现在的苏州没有长史,再说长史是一州的二把手,迹近于后世的“省长”,毕竟省委书记才是省里的一把手,已经是一个很高的奖赏。而且她并不是不顾大局的人,知道齐王所说的,乃是正办,曾继尧的面子不能不维护。只是想一想,到底还有点意气难平,嘴角带着一丝讥刺的笑容说道:“齐王爷既然说该这么办,那就这么办好了。只是没打仗的倒先得了奖励,不知道出力打仗的人,会不会有些心凉。”

    眼见他们叔嫂之间有点怄气的样子,几位中枢大臣大臣都很着急。于是贾旭向前跪了一步,越次陈奏道:“秦禝从七品知县擢升为从四品的长史,在旁人看来,亦算得上是超擢,足可起激励士气的效用。至于他大破隋匪,歼敌近三万人,立下赫赫军功,是否特加恩赏,则出自上议,臣等不敢妄拟。”

    对了!西太后一下便听懂了贾旭这句委婉的提醒——自古赏赐军功,无非是四项:以钱赏,以职赏,或裂土,或封侯。朝廷没有钱,“以钱赏”是不必提了;“以职赏”,长史已经到了头;“裂土”早就是没有影的事了,剩下的一项,是“封侯”。

    这个封侯,不是说一定要封做侯爷,而是指赐给爵衔。这是君上的特权,所以贾旭只能说不敢妄拟。

    李念凝深以为然,看了看东太后,对齐王说:“王爷,你以为呢?”

    齐王也觉得贾旭这个提议很好,可以弥补秦禝未得刺史之憾。只是贾旭说“不敢妄拟”,他却认为“拟一拟又何妨”,既然做人情,索性做得大一点,于是想了想,说道:“臣以为可封上柱国的世职,既可以示激励,又替他留下了进身的余地。秦禝得蒙异数,自然会感激涕零,更加矢诚效命。”

    朝廷的爵衔,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但是这王爵,不封异姓。第二级是“爵”,分为公、侯、伯、子、男,是所谓的“五等封”。第三级是“勋”,即是勋官,上柱国则是正二品的勋爵。是勋官中的最高等了!

    这样的赏赐,非同寻常。一般朝廷封爵,都要在整个战事尘埃落定之后才进行,算是终极的奖励。象秦禝这样一场大捷便换来一个可以世袭的上柱国,是很罕有的事情,自然是沾了身份的光,因此齐王说是异数,也不为过。

    而在齐王来说,他一直认为两宫太后对于秦禝的“擎天保驾”之功,有着特别的感念之情。因此把这个赏格定的高一些,既是为了安抚太后,也是要摆明了告诉别的人,这是特例,是“异数”,不可引为常例。

    对齐王的这个建议,两宫都欣然赞同,李念凝的心里面还难得的有些忸怩,仿佛是一个小女孩被人窥破了心思一样。不过她决不肯让这样的情绪流露出来,以眼神征询了慈安的意见,很深沉地点了点头,说道:“我看成,就按王爷说的办好了。”

    给秦禝的赏赐定了下来,等于是把整个调子也定了下来,其他人的奖励便易于措手了,准备由中枢大臣大臣们退下去以后,拟了名单进呈御览。而这一件大事一定,秦禝所上的两个信笺,也就很快商量出了结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