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官海风雨 第三十一章:议赏-《独断江山》
第(3/3)页
“骑军是顶要紧的,”西太后说。当初在云河回銮的时候,王彧派骁骑营追截御驾,秦禝的骑军卷地而来的气势,给她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让兵部一定用心,总要替他挑一些好马买了去。”
其时的战马,有南马和北马之分。南马的长处,是吃苦耐劳,并且适合南方的水土气候,但说到奔波逐北,嘶风追月,自然比不上口外的健马,因此秦禝要奏请兵部拨调。
“这一节请太后放心,”贾旭对兵部的事情很熟悉,开口说道,“不用买,官马场就有现成的熟马,我让兵部移文,拨两千匹过去,一个月就能到申城。”
这些事说完了,却还有一件让人头疼的事,不过这一回,却是西太后提出来的。
“前几日薛穆那个折子,说秦禝在申城,私通南越商会,拿了大笔钱财,”她平静地说,“这件事,似乎也该有个说法。”
这件事,中枢大臣大臣们已经商议过几次,都觉得事在两难之间,没有想出一个妥当的办法。一方面,不论是朝中的大臣,还是地方上的督抚,对于南越人的态度,都不大好!现在秦禝居然胆大妄为,借用南越的商船牟利,齐王为此也很是恼火。
另一方面,秦禝现在独撑申城,既是方面大员,又是朝廷新树立的“榜样”,如果严词重谴,于龙武军的士气和朝廷的脸面上,都大有关碍。但究竟是怎么一个情形,苦于路远,没法子亲眼看一看,一时也不好妄下结论。
既然没有结论,中枢大臣上拿出来的办法,是暂时“置而不问”,放一放再说。
对于这个办法,李念凝不以为然。她的内心里虽然想回护秦禝,但这样昭彰的事,关乎朝廷威望,不能寸心自用,须得有一个切实的处置才能服众。
而且,对于秦禝的胆子,她是实实在在有过“切身体会”的。如果单单是宫闺中事,那也还罢了,可他现在是在外面统兵打仗的将领,不要一个不小心,直接跌到坑里去,因此该敲打的地方,还是要敲打敲打。
“依我想来,朝廷做事情,总要出乎公心,把事情做得公平,才能不叫人说闲话。”西太后想定了主意,慢条斯理地说,“有功则赏,有过则罚,秦禝虽然立了大功,得了封赏,但是薛穆指他纵容南越商会排挤本地商贾,说的也是有鼻子有眼,既然写进了折子里,大家就也都知道这件事情了,如果朝廷不闻不问,别的人又怎能服气?如果再有类似的事儿,朝廷又拿什么来办别人?”
深宫女主,能有这样的见识,齐王也很佩服,说道:“太后责备的是。”
“倒也不是责备,我知道你们是为了大局着想的,不过钉是钉,铆是铆,我看……”西太后沉吟了片刻,说道:“还是要派员查办!”
朝堂之上的这一番折冲,远在申城的秦禝无从知晓。这些天,他忙着操心募勇和厘捐这两件事,直到都有了眉目,才歇一口气,履行自己的诺言,到松江去拜见胡浩洵的高堂。
前些天杭州士绅捐了十万两,替龙武军助饷,秦禝说过要去“拜见老太太”,胡浩洵原本以为只是一句客气话,没想到他真的要言出必行,不免大为感动。秦禝由胡浩洵陪着,带着一队亲兵,中午到了松江,到了下午,才来到云间义学旁的一所院子里,给胡老太太磕头,胡浩洵在一旁代为还礼。
胡府从杭州逃出来的有八个人,最重要的是三个:老太太,妻子胡太太,他的一个女儿。秦禝在客厅里吃茶的时候,跟胡浩洵聊起来才知道,他们能够从隋匪手里逃出来,原来靠的是松江漕帮的力量——
“你漕帮的朋友,还真是仗义,”秦禝看着胡浩洵说道,“想必是雪岩兄平日里周旋得好。”
胡浩洵听秦禝的语气,知道他有所疑惑,于是坦然相告:“逸轩,不瞒你说,我虽然没有‘在帮’,不过松江漕帮的朋友给面子,算是个半弟子吧。”
“怎么叫做‘半弟子’?”
“一脚门里头,一脚门外头。”胡浩洵答道,“象我这样的,虽然曾帮过他们的大忙,但完全在门槛外,因此叫做半弟子。”
由此便谈起松江漕帮的情形。胡浩洵告诉秦禝,松江是缴纳漕粮的大户,因此松江漕帮也是漕帮之中的一个大帮,从前极盛之时,领粮船九百余条,每当启程赴京,千舟竞发,万旗飘扬,场面极是浩大。不过这几年,漕粮改为海运,漕帮的收入断绝,自然每况愈下,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盛景。
“那他们以什么为生?”
“水上总还有不少生活可讨,也有不少陆上行走的。这些年申城的景况好,因此在申城弟子亦多得是,我停在申城码头的那几十艘粮船,就是靠他们照应——也不光是码头,三十六行里,行行都有他们的人。”
“哦……”秦禝点点头,在心里掂量了一下,不动声色地说,“雪岩兄,你这些朋友如此仗义,若是得便,我倒也想见见。”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