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是到底是哪天则确实不能确定,毕竟,天安门广场每天都有升国旗。 看到孩子们一下子都没掐到点子上,袁老师显得有些不高兴。 而吴真实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举起了手,毕竟大家都没有找到正确答案,那么这时候自己是应该去尝试尝试了。 于是,袁老师就叫起了吴真实。 吴真实不紧不慢的说:“我觉得,这篇文章描述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升旗的时候。” 袁老师说:“额,答案正确,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时刻吗?” 吴真实说:“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确定,但是一想到这个演奏的过程就确定了,因为在乐曲中似乎表达了两种感情。一种是终于越过重重困难,另一种则是憧憬新时代。而这两种感情最强烈的时候似乎只能是在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 袁老师笑着说:“没错,正是这样。这首管弦乐描绘的就是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 接着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大家都很快的回答了出来。 最后,袁理站起来问:“对了,这首交响曲是什么名字呢?我确实感觉很熟悉,因为在去年的一系列纪念反***战争胜利60周年的记录片中似乎都有用到这个歌曲中的曲调。” 袁老师笑着说:“哈哈,问得好,这首歌曲确实是被作为插曲的频率很高。” 停顿了一下,袁老师接着说:“这首管弦乐的名字叫《红旗颂》。作曲的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传奇作曲家——吕其明前辈。” 接着,袁老师就开始介绍起了音乐家吕其明的生平。 1930年出生,10岁就跟着父亲加入了淮南的抗日根据地。自然一场场艰苦的战争都让作者历历在目。 在这连续不断的争取民族自由和消除亡国灭种威胁的战争中作者艰难的度过了少年时期。 所以,对于战争的残酷作者非常明白,所以才能谱写出这么一曲感情真挚的颂歌。 自然,感情真挚还是不够的,没有非凡的音乐才华,怎么来用音乐表达这些感情? 于是,年轻的吕其明在机缘巧合之下受到贺绿汀(伟大的音乐家)前辈的一番点拨便算是真正走上了音乐的道路。 正是由于有着长期在一线部队的经历,所以,对于共和国建立的点点滴滴感触都非常深刻。 所以才能写出这样一部感情真挚又非常庄严的管弦乐出来。 “大家要永远铭记,五星红旗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染红的。”袁老师的声音显得有些颤抖。 第(2/3)页